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到2025年上海公办幼儿园全部建设为高质量幼儿园 全球报道

2023-05-04 16:07:23

图说:江宁社区“宝宝屋” 率先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本报资料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眼下,正是幼儿入园、中小学入学报名季,教育成为千家万户最关心的话题。

如何为为0-3岁“最柔软人群”提供“最安心的照护”,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培养更多的创新拔尖“好苗子”,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学习空间……今天,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做客“2023年上海民生访谈”,他提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是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解决好“一老一小”的“心头事”,就能给这个城市画出一条“微笑曲线”,是上海城市温度的体现。

周亚明介绍,到2025年,上海力争把公办幼儿园全部建成高质量幼儿园,进一步回应和满足家长们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新期待。

幼有善育:

全年新增不少于2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

上海学前教育整体发展基础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接近100%,一批“老师好、孩子好、环境好、服务好、口碑好、就近好”的“六好”幼儿园不断涌现,已成为上海教育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虹口区大连新村幼儿园坐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小区里,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环境,园长和老师移去灌木丛改成大草坪,围着大树造了户外科探室,所有老师挤在一间朝北的狭小办公室,把光照和通风最好的空间都留给孩子。“像大连新村这样的幼儿园是我们下一阶段加强设施设备改进的重点。”周亚明说,今年,上海将启动建设高质量幼儿园工程,指导各区结合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下大力度改善幼儿园设施设备和环境,让家长们能更真切感受到身边幼儿园的新变化。

除了提升幼儿园质量,周亚明还提到,目前全市近1000家幼儿园开设了托班,占全部幼儿园的60%。今年,上海还会进一步加大幼儿园开设托班力度,在保证3-6岁幼儿入园需求基础上,所有幼儿园尤其是公办幼儿园,都做到托班“应开尽开,能开尽开”,全年新增不少于2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

图说:江宁社区“宝宝屋” 率先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

日前,静安区大宁路街道新开设的“宝宝屋”嵌入在静安区的德必易园创意产业园区中。这个园区的年轻白领家长有很多是弹性工作制,在他们需要到公司集中办公的时间内,便可以将孩子带到“宝宝屋”接受临时照护服务,这也为园区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上海今年还会加大社区托育服务资源布局,‘宝宝屋’能够满足家长就近就便、灵活多样的临时照护需求”,周亚明说,今年,上海将在16个区全面铺开建设“宝宝屋”,新增不少于3200个社区托育托额。“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努力让家长找得到托位、机构收得下孩子,孩子得到优质照护,践行‘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承诺。”周亚明说。

基础教育:

启动示范性学区和集团建设

在家门口就能就读好学校,是广大市民的期盼。周亚明介绍说,如今上海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取得积极的进展,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进入“十四五”,结合上海城市实际,市教委在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进一步“提档加速”。

上海市第五中学历史上经历过3次搬迁,一度陷入低谷。被纳入第一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后,通过实施一系列举措,近年来,市、区两级优质科创活动资源不断向市五中学辐射,学校科技特色凸显,2022年被评为“十四五”首批上海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如今,生源增长超过60%,周边学生纷纷回流。

如今,上海已经完成第一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128所实验校普遍取得了积极进步,其中,超过80%的学校进步特别明显,学生、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对口生源逐步回流,家长和学生对“强校工程”实验校的平均满意度超过90%。

周亚明介绍说,上海将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布局,推进“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一是在学区和集团办学已经覆盖了全市8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础上,启动示范性学区和集团的建设,促进优质师资的相对均衡;二是启动新一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聚焦校长和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提高,重点推动70余所公办初中学校走向高质量办学。三是实施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计划,树立起新时代家门口好学校的价值标杆,创新学校发展方式,形成普通学校走向优质办学之路,扩大新优质学校的“朋友圈”。

高等教育:

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

在回答上海如何造就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时,周亚明介绍,一是强化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包括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的建设,改革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聚焦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加大对高校基础学科人才出国留学支持的力度。二是完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聚焦国家重点领域,来深化工程硕、博士的培养改革试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高水平的工程人才。三是培养关键领域的急需人才,目前上海正在谋划推进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急需领域的学科专业布局,来加快培养紧缺的人才。

周亚明说,下一步,上海将以落实部市签署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战略合作协议为抓手,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完善基础学科人才特别是理工科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更加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老年教育:

让老年人享受城市智能化、数字化红利

截至2022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户籍人口总数达到36.8%、65岁以上的占比达到28.2%,已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5年,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600万,老龄人口规模更大、老龄化程度更深。这给上海留下一道新题目:如何更好满足人们的终身学习需求?

周亚明介绍说,细心的市民可以发现,身边的老年教育机构和学习点触手可得——上海已建成覆盖“市—区—街镇—居村社区”的四级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网络,建有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和学习点近6000个,每年接受教育的老年人超过200万人。在老年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在不断探索:比如,打造全国首个面向50岁及以上人群的全媒体终身教育平台“金色学堂”频道,集聚近千条课程节目,日高收视用户达到100万人,成为上海老年教育的一块“金字招牌”。

智能技术在实现生活便利的同时,对老年人中形成“数字鸿沟”。对此,市教委会同市民政局、市老龄办等部门开展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发布了老年智学手机仿真系统,在上海学习网等平台上线并持续更新智慧助老学习资源;重点推进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着力送教上门,服务每一位有需求的老人,让老年人享受城市智能化、数字化带来的红利和便利。

作者:张鹏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均本报资料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关闭
新闻速递